第一种:起定量很小,价格段相隔数量很小,比如你一个东西可以出售的底价是10元,那么你的阶梯售价就是 2个≤10.3元,5个≤10.2元,10个≤10元。

 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你可以网罗很多的小客户,甚至是贪图便宜从淘宝C端跑过来淘货的终端使用客户,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你的店铺成交率,让你的店铺各项数据一片飘红。


       劣势:

  ①你的客户粘性程度不强,重复购买率不高,客单价低下。稍微拿多一点数量的客户就会跑来跟你砍价。C端客户用了B端低廉的价格来买了你的货物,却要享受C端的服务,动不动就给你各种售后问题,让你疲于应付。

  ②你的仓储物流要是建设得不好的话,这些C端客户还经常是在你店里100种产品就买了50种,到时肯定有错发漏发,还又要给他补寄,摊下来你的人工成本,补寄快递成本,你在这些琐碎事情上面耗费的时间成本,远不是你单个产品那点微薄的B端利润能补回来的。

  ③长远的坏处就是,你将没有忠实客户,很少会有店家敢进你的产品去销售,因为你自己把价格做死了,他们进你的货去进行二次售卖赚不到钱,那他们为什么要进你的货?

  此种方法非常适用于标准品的红海行业,反正大家都在打价格战,都是杀得头破血流,都是在抢市场上那为数不多的蛋糕,可以毫无顾忌毫无底线的拼个你死我活。

阿里巴巴阶梯售价





  第二种:起定量很低(或很高)销售价格很高。

  按上面的例子,你的产品可出售底价为10元,一般在淘宝天猫C端该产品零售价格为18.8元,那么你的阶梯售价设置为2个≤18.8元,50个≤18.7元,1000个≤18.6元。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你的产品利润很高,跟客户谈判时会有足够的让步空间。并且你的产品成本不透明,终端客户无法从表层数据去知道你的产品成本。

  劣势:

      你的店铺数据会很低迷,除非用网销宝硬砸推广,不然你的店铺在品牌知名度没起来之前,啧啧啧,那数据,不要太酸爽。

  这种手法一般多见于品牌操控,或者是带有发明性质的新型产品。对应的你也要付出很多,比如终端零售价格管控(这里就对企业的控价手法和制度有严格要求了,火候不到位的话,估计控价体系没建立起来,就先让自己内部深陷线上线下互掐,大代理跟小分销客互怼的混乱局面),品牌体系构建等等。

小批量价格


  第三种:起定量很小价格很高,起定量很高价格很低。

  按上面的例子,你的产品可出售底价为10元,一般在淘宝天猫C端该产品零售价格为18.8元,那么你的阶梯售价就设置为2个≤16.8元,50个≤11元,90000000个≤8元(注意,在标价中,阶梯三档价格,相邻的两个价格差距不要超过一倍,不然会被阿里判罚虚假标价从而轻者下架,重者扣分)。

  这样设置的好处就是大中小全吃,淘宝过来的C端客户过来了能满足他,比零售价低了2元呢,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贪便宜的原始动机。

  中端客户满足了,50个数量以上11元,客户再量大一点找你还价,你还有1元的利润可以跟他周旋,最后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成交。

  至于为什么要在最后面一个阶梯价格标一个8元?那还是基于客户贪便宜的心理。没有最便宜,只有更便宜。阿里在产品搜索结果页面显示的价格就是你标的最便宜的8元,而不是你标的最高的16.8元。

  这一种标价方式算是相对上面两种来说折中的办法,当然这种操作模式也有弊端,很明显的一条就是你标了那么低的底价,可是却几乎没人能拿的到那个价格,给客户一种被你戏耍了的感觉。被人贴上“商无信则不立”的标签就得不偿失了。这条操作手法还有其他的一些弊端,常规是不会发生的情况,但是一旦发生了会很难收拾,在此处不做讨论。

价格仅会员可见


  第四种:价格仅会员可见

  这一种标价方式,是很考技术和布局的方式,一般的人火候掌握不好,对店铺有害无益。

  好处是价格保护好,对代理经销商的利润管控有益,终端散客即使找到阿里这个产品源头来,也无法看到该产品的实际批发价格,需要通过申请授权才能看到价格。

  劣势:

  1、客户申请看价格未能及时批复,浪费及时跟客户沟通的机会成本。

  2、客户申请看价格,却由于自己不会操作,一直没去审批(我真见过蛮多企业的店铺一大串会员申请没去审批的)。

  3、给客户无形中添加了一套成交阻碍。